竞越
企业人才发展顾问与业绩改善伙伴
借线上东风,答培训终极之问

发布时间:2020.03.10



01

 序曲


一场疫情突如其来。

甲方和乙方纷纷推出线上课程仓促应战。跟大家一样,在竞越,伙伴们也都更积极地推进线上产品开发,勇敢地尝试直播。在很短的时间内,无论是内容还是技能,都取得了很大进展。或许狄更斯的话反过来读更能反映这个特殊的冬去春来:“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本意是利用这段“农闲”时间临时性帮大家充电,做着做着,几个问题难免在大家头脑中浮现出来了:
  • 线上效果怎么样?
  • 什么是好的线上培训?用什么标准来判断?
  • 线下还要吗?
  • 线上和线下什么关系?

这些问题,甲方在问,乙方也在思考。

 
在竞越,我们热情拥抱、而不是被迫接受线上,因为我们发现,疫情期间的各种尝试为解决培训业最经典的问题燃起了新希望
我说的“经典问题”,是如何让学习有效,而不是如何做好线上。
我说的“新希望”,是线上终于有机会成为培训全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简单的线上线下。打通线上和线下,借着线上的蓬勃发展和线下的长期积累能够极大完善培训效果。
 
接近30年的培训经历,我认为让培训有效在于三大关键:针对性、学习、过程

针对性是说在需要的时点、为正确的对象赋予最精准的内容。在这里,我试图从“学习”和“过程”两个方面论述竞越如何以及为什么要热情拥抱线上。



02

学习


培训,无论线上还是线下;
学习,无论正式还是非正式。
有效与否,取决于学员多大程度上发生了“学习”。
 
学习是动词,学习的主体永远是学员。“学习是探索的过程。”因为只有在学员头脑里发生了探索,才会把别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比如,老师在讲“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二”…学员可以瞪着屏幕、可以记录老师要他记的几行字、可以有口无心地跟着朗读…这个过程,坐在教室里的学生很可能根本没有在“学习”。
 

被“教”不等于“学” 


直到他说 “老师,你等等,让我捋一捋…”,他头脑里展开了联想、对比、抽象、评价等探索…他正在经历学习的过程。
 
教育者与众不同的能力在于创造学习。他反复琢磨如何让学生开动脑筋、如何不疏忽学生探索的瞬间。比如,速度不在于快慢,层次不在于粗细,例子不在于多寡,甚至视觉呈现也不是关键,把握以上分寸的唯一出发点是:了解并尊重学员内在的(探索)学习需要。
 
有的老师是地道的“讲”师:讲解流畅,制造热烈气氛,善于做出精彩的视觉表达,能够“引导”你说出他要的那个词句。他关心的是如何讲完自己要讲的东西,并收获学员的崇拜,唯独缺少让学员探索的适当的挑战、空间,以及在探索过程中因势利导进一步促进学员去思考。
 
因此,教育者与“讲”师的根本区别在于:你心心念念的是你和你的“知识”,还是眼前的学员以及什么才是最适合学员进行探索的教学方式。
  
学习(这里是动词)是获得学习(这里是名词)效果的唯一途径。学习规律既适用于线下,也适用于线上。
 
在竞越,线上线下对我们没有分别,线上和线下都是我们创造学习发生的教室。
在竞越,我们看到了大家不仅热情拥抱线上,而且把创造学习的热情和技术延伸到了线上。
于是,竞越出品的线上产品带着浓厚的学习印记。

 
无论是在线下还是在线上,对重要知识点,我们践行赫尔巴特学习循环:在准备(preparation)阶段建立相关的场景。针对有准备的头脑,讲师呈现(presentation)相关事实和数据。然后,老师给学员时间进行对比和抽象(comparison and abstraction),让学生探索新的事实和已经知道的事实之间的异同。继而推动学员把新旧观念放在一起进行抽象和概括(generalization),形成普遍原理。最后,通过应用(application)深化理解,并促进举一反三。
 
比如,竞越《见字如面——邮件技巧线上培训》在讲写邮件的四个原则时,竞越的老师会这样讲:
1. “同一个事儿,不同人写的邮件,后果可以差别很大…
2. 对比这两个邮件…你希望看到哪一封邮件?
3. 大家说说,这封邮件好在哪里?
4. 是的,归纳一下大家的看法:写邮件要注意四个原则…
5. 各位平常你比较容易忽视哪个原则?你希望今后注意哪个原则?”
 
这么讲课,对学员的价值在哪里?别的不说,在讲任何课的时候,记得问问类似第5段的问题,你的课程对学员的意义就将有质的飞跃:(第4段形成的)普遍原理在那个被提问的瞬间触碰到了学员自己,在学员心智里暗下了改变的决心。
 
你也可以这样讲:
“写邮件要注意四个原则…
我分头讲讲这四个原则的含义…
下面我说说为什么要遵守这四个原则…
遵守了四项原则你就成了邮件高手了…”
是的,老师讲解非常清晰,但学员没有时间让来自老师的“新”信息,与自己的“旧”经历或者“旧”信息进行对比,更没有联系实际的应用。
 
在线上,作为老师,我们不允许问“明白了吗?”因为我们深知“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是阻碍学习发生的一大障碍。所以,我们必须在讲完一个要点后,给学员一点消化的时间,然后出一个需要动脑筋的问题,让学员运用那个知识点。如果学员能够给出正确的答案,老师才能确信知识点已经传递到学员头脑中了,而不是我讲过了。
 

在线上,通过对学员“举手”快速做出统计等技术手段,为学习创造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对于执着于教育的竞越伙伴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满足于仅仅公布统计分布。统计分布是多么好的比较和抽象(comparison and abstraction)的素材啊。致力于让学习发生的教育者,我们一定要利用统计数据,追问在各自选择背后的假设和逻辑。如果不能用来推动学员的抽象和概括(generalization),那么何苦浪费时间安排一个“举手”调研呢?



03

过程


三十年前,在我接触培训的第一堂课,老师就反复强调作为“有计划地改变行为的过程”,培训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这背后隐藏着无法逾越的学习规律。
 
在课堂上,学员获取的信息短暂保留在“短时记忆”里。如果不能离开短时记忆而进入“长时记忆”,无论多么精彩的课堂经历都不会产生实际意义。相反,如果能够延长学习过程,要求学员证实所学的东西,学员就必须在长时记忆中检索出需要的内容,这样相关的信息又回到了对实际工作有意义的短时记忆。进一步,学习过程的最后一个必要环节是“反馈”。经过反馈,学习者从外部得到核对,了解自己是否已经达成学习目的。外部反馈最终巩固和强化了学习。
任何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概莫能外,训练飞行员我们会这样做,培养核反应堆操作人员我们会这样做,培养药剂师我们会这样做,为什么培养管理者、培养职业人士的软性技能时我们就不这样做了呢?
 
遗憾的事实却是,三十年来,绝大多数培训都是一次性事件。
即便是行动学习项目,虽然延长了项目过程,但对于项目中的每个知识和技能点,基本上都还是一次性事件。
无数的行业报告、白皮书一次次重复大家熟知的事实:企业领导最关心培训效果。经典学习理论早已揭示了基本事实:唯有完成整个学习过程,培训学习才会有效果。
 
每年都有新的“培训技术”以行业救世主的面貌出现,希望以“轻巧”、“有趣”的方式回避“粗笨费力”的培训过程。
然而,至今没有什么新鲜的“理论”、“技术”能够圆满回应有关培训效果的经典拷问。
 
突如其来的疫情迫使甲乙双方大量采用线上学习,以至于有人称之为“线上元年”。不过在我看来,更有意义的却是促进了线上线下的结合。愈加熟练地借助网络会议平台与远方的同事交流研讨的劳动大军,会不会在日落时分,利用下班之前的时间召集其他城市的学习伙伴讨论一个鲜活的案例呢?当使用这些技术对于大多数人就像指尖划过手机屏幕一样简单,当面对屏幕上的同学甚至比站在对面还要从容,我想,线上就能围绕线下培训,形成无限多次的聚集,让培训成为线上线下结合的整体。
 
技术并没有替代线下培训,技术为培训提供了形成完整学习过程的条件。
在竞越,我们一直在借用技术手段,丰富和深化竞越传统上的创造学习的能力,延长学习过程。
比如,竞越的混合式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无论是沟通、演讲还是项目管理等内容,都做到线上和线下双管齐下,形成完整的过程:


项目流程


理论提前学–课前两周,通过自我测评诊断、图示化的知识点讲解、基于典型场景的剧情闯关以及任务挑战赛等多样化的学习设计让学员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动机。


课前-水平测评


课前-线上学习



▲课前-阶段学习及综合作业


分项能力课上练-有了提前的知识储备,节省下来的课堂时间就能用来练习、应用、反馈,完成知识内化和应用的“双迁移”。


 课中-以学员为中心的工作坊


课后-辅导方式推介

 

因为疫情的推动,竞越在混合式翻转的前提下进一步研究,实现主要学习步骤线上化的升级,即除完成线下作业外的所有环节都能在线上得以实现,充分解决不能线下集中的问题。

例如,竞越创新学院推出的“英为®敏学快享”方案,线上观看5分钟视频,线下学员完成15-30分钟的作业,线上再参加90分钟的直播辅导课…如此往复三轮。



将学习和实践有效结合,轻量化地解决学习有效性的问题。


因此,创造完整的培训体验是我们永远不变的追求,无论线上还是线下。




最后,

线下课堂不一定有学习。

线上课堂不一定没有学习。

线下课堂不一定创造了学习过程。

线上课堂不一定创造不了学习过程。


所以我们不再分辨线上还是线下,而是携手探索、共创完整的、真正的培训。从此,培训不再是一次性事件。


版权所有 © 2011 竞越顾问公司 粤ICP备05137830号

内容中心

400-820-5195

在线咨询

400-820-5195

联系我们

400-820-5195

微信咨询

年度课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