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竞越
企业人才发展顾问与业绩改善伙伴
沟通表达培训:告别 “干货堆砌”,用 “具身化” 让表达能力真正落地

发布时间:2025.10.24

在企业培训场景中,沟通表达培训始终是高频需求 —— 无论是部门协作中的信息同步、客户谈判时的需求传递,还是团队管理中的指令下达,流畅且精准的沟通能力,直接影响工作效率与成果质量。但不少企业反馈,投入大量资源开展的沟通培训,往往陷入 “课上听得懂、课后用不上” 的困境:学员记了满页的沟通技巧口诀,却在实际面对客户投诉时手足无措;背熟了 “倾听四步法”,遇到跨部门争执时仍会下意识打断对方。这一问题的根源,恰恰与朱力老师在2025中国企业培训与发展年会上的《真学习取代干货化:“停止忽悠‘新’方法,回归认知‘旧’科学”》主题演讲中提到的 “培训干货化” 陷阱高度契合。


沟通表达培训


一、沟通表达培训的 “干货化” 陷阱:为何技巧学了却用不上?


传统的沟通表达培训,常陷入 “ASK 模型依赖”—— 聚焦于传递 “知识”(如沟通理论、话术模板)、训练 “技能”(如语音语调控制、肢体语言配合)、引导 “态度”(如耐心倾听、换位思考),却忽略了朱力老师强调的 “认知图式” 构建。很多培训课程将沟通能力拆解为零散的 “干货点”:比如 “汇报工作要遵循 PREP 原则”“反驳观点时先肯定再建议”,学员在课堂上能熟练复述这些规则,甚至完成模拟对话练习,但回到真实工作场景,面对突发状况(如客户突然情绪激动、同事临时推翻方案),这些 “干货” 便难以转化为有效行动。

朱力老师在演讲中指出,这种困境的核心是 “混淆了应用与迁移的本质区别”。沟通场景具有极强的复杂性:同样是 “拒绝需求”,对上级、平级、下级的表达方式截然不同;同样是 “解释方案”,技术团队需要细节数据,业务团队更关注落地效果。“干货化” 的培训只提供固定场景的 “应用模板”,却未帮助学员建立应对复杂情境的 “迁移能力”,最终导致 “课堂上的沟通高手,成了工作中的表达新手”。

更常见的问题是 “符号悬空”—— 培训中堆砌大量抽象概念(如 “共情沟通”“非暴力表达”),却缺乏具身体验支撑。就像朱力老师举例中 “学生背诵‘中通外直’却未见过莲茎”,很多学员记住了 “共情要站在对方角度”,却从未在培训中真正体验 “被忽视时的情绪感受”,自然无法在实际沟通中敏锐捕捉对方的潜台词与情绪变化。


二、破局关键:以 “具身化” 重构沟通认知图式


朱力老师提出,解决培训 “学以致用” 难题的核心,在于通过 “具身化” 促成 “接地” 的认知图式重构。这一理念在沟通表达培训中尤为重要 —— 沟通本身是 “身体参与” 的互动过程,语气、眼神、肢体动作的细微差异,都会影响表达效果,仅靠理论讲解与话术记忆,无法形成真正的沟通能力。

所谓 “具身化” 的沟通培训,核心是让学员在 “真实情境体验” 中提炼沟通逻辑,而非被动接收 “干货技巧”。比如针对 “客户投诉沟通” 模块,传统培训可能会罗列 “道歉 - 解释 - 解决方案” 三步法,而 “具身化” 培训则会搭建高仿真场景:让学员扮演客服,面对由讲师或其他学员扮演的 “愤怒客户”(模拟真实投诉中的情绪张力,如 “我等了三周的货,现在告诉我缺货,你们怎么做事的?”),学员需即时回应,并在互动后复盘:刚才的语气是否让客户更抵触?哪句话没有接住客户的核心诉求?这种 “亲身经历” 带来的认知冲击,远胜于单纯的理论讲解。

在这个过程中,学员会逐渐构建起 “沟通认知图式”—— 不再是零散的技巧堆砌,而是整合了 “情绪感知”“场景判断”“话术调整” 的结构化能力。就像朱力老师在文章中分析的 Costco 客服案例:持 “关系建立图式” 的客服,能超越 “利益补偿”,感知客户 “决策自尊受损”,沟通核心转向 “重建信任”。同理,具备成熟沟通图式的员工,面对跨部门沟通中的分歧,不会机械套用 “先肯定再反驳” 的话术,而是能根据对方的态度(如是否焦虑、是否关注细节)调整表达策略,真正实现 “有效沟通”。

此外,“具身化” 沟通培训还需打通 “具象→符号→具象” 的双向路径。“上行路径” 是从体验中提炼规律:比如学员在多次模拟 “跨部门协作沟通” 后,自主总结出 “技术部门沟通需多讲数据、业务部门沟通需多讲价值” 的逻辑;“下行路径” 则是将规律应用于新场景:让学员将总结的沟通逻辑,应用到 “向上汇报新方案”“向下布置紧急任务” 等不同场景中,通过试错与调整,强化认知图式的 “自动化调用” 能力 —— 就像朱力老师所说,图式的核心特征是 “无意识指导认知全过程”,当沟通逻辑内化为认知图式后,学员在面对突发沟通场景时,无需刻意回忆技巧,便能做出恰当反应。


三、落地建议:让沟通表达培训真正 “接地”


要让沟通表达培训摆脱 “干货化”,企业与培训设计者需从三个层面发力:

首先,培训目标需从 “传递技巧” 转向 “构建图式”。在设计课程前,需明确不同岗位的 “核心沟通场景”(如销售岗的 “客户需求挖掘”、HR 岗的 “绩效反馈沟通”),围绕场景设计体验任务,而非追求 “覆盖更多沟通技巧”。正如朱力老师主张的 “与其覆盖十个悬空的知识点,不如通过具身化深度锤炼一个‘接地’的核心能力”,聚焦 1-2 个核心沟通场景,让学员在充分体验中构建认知图式,比泛泛讲解多个技巧更有效。

其次,培训形式需强化 “互动与反思”。避免单向的 “讲师讲、学员听”,多采用 “角色扮演”“场景模拟”“实战演练” 等形式,让学员在 “做中学”。同时,每次体验后需引导深度复盘:“刚才的沟通中,对方的哪些反应说明你的表达有效 / 无效?”“如果再遇到类似情况,你会调整哪个细节?” 这种反思能帮助学员将 “体验感受” 转化为 “沟通逻辑”,加速认知图式的形成。

最后,培训效果评估需关注 “迁移能力”。传统培训评估常以 “学员是否记住技巧”(如考试、问卷)为标准,而 “具身化” 沟通培训的评估,应聚焦学员在实际工作中的沟通表现 —— 可通过课后 1-2 个月的跟踪观察(如收集同事 / 客户对学员沟通的反馈)、任务完成情况(如跨部门项目中是否因沟通问题延误),判断培训是否真正促成了 “行为改变”。


结语


沟通表达能力不是 “背会技巧就能掌握” 的知识,而是需要 “身体参与、场景体验、认知重构” 的综合能力。正如朱力老师在文章中强调的 “学习不能简化,要么不学,要学就要‘接地’地学透”,沟通表达培训唯有摆脱 “干货化” 陷阱,以 “具身化” 让学员在真实体验中构建 “接地” 的认知图式,才能让沟通能力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企业的协作效率与业务成果赋能。


版权所有 © 2011 竞越顾问公司 粤ICP备05137830号

内容中心

400-820-5195

在线咨询

400-820-5195

联系我们

400-820-5195

微信咨询

年度课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