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竞越
企业人才发展顾问与业绩改善伙伴
领导力培训课程:从 “形式灌输” 到 “行为转化”,米其林案例揭示的 3 个核心逻辑

发布时间:2025.10.23

在企业管理领域,“领导力” 始终是绕不开的关键词,但许多企业的领导力培训课程却陷入 “叫好不叫座” 的困境 —— 课程听着热闹,员工转头就忘,更谈不上在工作中落地。究竟什么样的领导力培训课程能真正触达员工、转化为实际能力?米其林集团联合竞越伴学工坊打造的 “ICARE 「星火联盟」文化共创项目”,或许能给出答案。这个斩获 2024 第九届 CSTD 全国学习设计大赛最高荣誉 “灯塔项目奖” 的案例,不仅重新定义了领导力培训的形态,更用实践证明:好的培训不是单向输出,而是让员工成为 “共创者”。

领导力培训课


一、传统领导力培训的痛点:为什么很多课程 “落地即失效”?


在接触竞越之前,米其林的领导力培训也曾面临典型困境。数据显示,当时 69% 的员工不知道集团 ICARE 文化模型的核心理念,即便知道的员工,也难以将 “抽象词条” 与日常工作结合 —— 比如 “追求结果” 究竟该如何体现在客户沟通中?“积极赋能” 在跨部门协作时该怎么操作?更棘手的是,员工对培训的参与度极低,普遍觉得 “这是管理层的事,和我无关”。

这种困境并非米其林独有。当下不少企业的领导力培训课程,仍停留在 “讲师台上讲、员工台下听” 的传统模式:要么堆砌理论模型,从 “领导力五力模型” 讲到 “情境领导理论”,却没告诉员工 “明天上班该怎么用”;要么案例全是 “行业巨头的故事”,与员工的实际工作场景脱节,听完只能 “感叹一下,毫无收获”。久而久之,员工对领导力培训课程的期待值越来越低,甚至把参与培训当成 “完成任务”。

而米其林与竞越的合作,恰恰打破了这种 “形式主义”。他们没有急着设计课程内容,而是先聚焦 “人” 的需求 —— 领导力不是管理层的 “专属技能”,而是每个员工都需要的协作能力;培训也不该是 “自上而下的要求”,而应是 “自下而上的共创”。


二、米其林的破局之道:把领导力培训课程变成 “可参与、可感知的实践”


“ICARE 「星火联盟」项目” 之所以能成功,核心在于它跳出了 “课程 = 上课” 的思维定式,将领导力培训融入员工熟悉的工作场景,甚至变成了 “能玩起来” 的体验。其中,3 个关键设计值得所有企业参考。

  1. 用 “桌游” 替代 “PPT”:让领导力在游戏中自然渗透

谁能想到,米其林的领导力培训居然靠一款桌游 “出圈”?这款由竞越与米其林员工共同设计的 ICARE 桌游,如今已覆盖集团 900 多名员工,上海工厂更是从 “白领试用” 推广到 “蓝领全员参与”,甚至催生出 95 名内部引导师 —— 要知道,最初负责引导的志愿者只有 20 人,因需求太旺才不得不扩招。

这款桌游的设计逻辑,恰恰击中了领导力培训的核心需求。它没有生硬地讲解 “ICARE 五个字母代表什么”,而是通过四种卡片让员工在互动中理解:

知识卡:用 “摸鱼行为属于 ICARE 哪条价值观” 这类接地气的问题,替代 “名词解释”,员工不用死记硬背,查手册就能作答,记忆更深刻;

场景卡:还原 “客户提不合实际的合作目标”“跨部门协作推诿” 等真实工作场景,让员工讨论 “该用哪条价值观解决”,答案没有对错,却能激发对领导力的思考;

趣味卡:用 “方言读文化定义” 这类轻松任务活跃氛围,消解员工对 “培训” 的抵触心理;

技能卡:通过 “退格”“跳过一轮” 等玩法增加趣味性,让员工愿意反复参与。

正如米其林培训负责人所说:“有些管理者反馈,从来没见过团队玩得这么嗨,学习氛围完全不一样了。” 当领导力从 “生硬的理论” 变成 “游戏中的讨论”,员工的接受度自然大幅提升。

  1. 让员工当 “主角”:从 “被动听课” 到 “主动共创”

一款桌游能覆盖 900 人,背后离不开 “自下而上” 的共创逻辑。在项目启动初期,竞越与米其林就公开招募了 20 位志愿者,组成 “星火联盟”—— 这些志愿者不是清一色的管理层,而是来自销售、生产、研发等 10 多个部门,既有入职 1 年的新人,也有工作 23 年的老员工;既有一线操作员,也有部门管理者。

正是这个多元化的团队,打磨出了两款核心成果:

民间版 ICARE 修炼手册:手册里没有 “高大上的口号”,而是明确了 “提倡什么、反对什么” 的具体行为。比如 “积极赋能”,手册会写 “主动帮新同事熟悉流程” 是提倡行为,“遇到问题只说‘这不是我的事’” 是反对行为。这份手册前后收集了 300 多位员工的反馈,迭代多次后,97% 的员工认为 “比原版更易懂、更贴近工作”;

5 份 ICARE 文化故事:故事全部来自基层案例,比如工程维修经理如何通过 “激励感召” 带领团队攻克难题,客服团队如何用 “建立信任” 化解客户投诉。这些故事篇幅短小,适合在周会上分享,最终覆盖了 80 多个团队,满意度达 3.85/4 分。

员工为什么愿意参与?因为他们感受到 “这是我们自己的培训项目”。当领导力培训不再是 “管理层强加的任务”,而是 “自己参与设计的内容”,员工的认同感和参与度自然水涨船高。

  1. 线上画布控进度:让 “松散共创” 变成 “有序落地”

自下而上的共创容易激发热情,但也可能面临 “进度失控” 的问题 —— 志愿者分散在不同部门,如何确保任务按时完成?竞越用 “线上画布(boardmix)” 给出了答案。

在画布系统中,每个小组都有专属 “赛道”,任务要求、时间节点、工具模板全部清晰呈现。比如 “价值观词条校验” 任务,画布不仅明确 “11 月 17 日前完成”,还详细说明 “要组织会议、让员工打分、挑选 3-5 人分享”,甚至给出了打分的 7 个维度。志愿者不用再纠结 “该做什么、怎么做”,只需按步骤推进。

更重要的是,画布支持全员查看进度 —— 哪个小组完成了多少?遇到了什么问题?导师能及时介入提供帮助,各小组之间也能互相借鉴。这种 “透明化、可视化” 的管理,让原本松散的共创变成了 “有序的落地”,最终确保项目在 9 个月内顺利交付。


三、领导力培训课程的核心:不是 “教什么”,而是 “怎么用”


米其林的案例,给所有企业的领导力培训提了一个醒:好的课程不是 “讲得有多精彩”,而是 “员工能用起来”。从传统培训的 “痛点” 到米其林的 “破局之道”,我们能总结出 3 个核心启示:

  1. 场景化比理论化更重要:领导力不是 “背公式”,而是 “解决问题”。与其讲 “情境领导理论”,不如还原 “下属抵触工作时该怎么沟通” 的场景,让员工在讨论中找到方法;

  2. 参与感比灌输感更重要:员工对 “别人强加的内容” 天然抵触,但会认同 “自己参与创造的内容”。让一线员工参与课程设计,才能让培训真正贴近需求;

  3. 落地性比形式感更重要:培训不是 “办一场热闹的活动”,而是 “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用线上工具管控进度、用具体行为替代抽象理论,才能让领导力从 “课堂” 走进 “工作”。


版权所有 © 2011 竞越顾问公司 粤ICP备05137830号

内容中心

400-820-5195

在线咨询

400-820-5195

联系我们

400-820-5195

微信咨询

年度课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