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竞越
企业人才发展顾问与业绩改善伙伴
朱力简谈录|如何打破“培训两面人”现象?

发布时间:2025.07.24

 12

小越越:什么是“培训两面人”,为什么会出现,有什么表现?


朱力:

"培训两面人”是我提出的一个概念。 


这是一个真实案例:某公司曾投入很大资源——包括董事长在内的核心团队耗时费力,穿越沙漠戈壁进行拓展训练。经历了一整天的艰辛跋涉与团队互助,成功挑战了自我认知的极限后,当晚的庆功酒会氛围热烈而富有仪式感。在放松的状态下,加之酒精的催化与共同经历的烘托,参与者情绪高涨。


 席间,一位高管(可能是老板的副手)端着酒杯走向老板,说道:“老板,以后有事您直接跟我说,您放心,我受得了。” 他意指老板有时不直接沟通,或者跟其他人说了,或者在会议中旁敲侧击,导致很多流言蜚语,令他处境很被动。他试图借此机会跟老板勇敢表达。老板听后面露尴尬,但嘴上回应道:“放心,我肯定实话实说!这么多年兄弟,有话一定直说!干!” 随即举杯,意图中止话题,缓解当下气氛。然而,老板内心作何感想?很可能认为对方“幼稚”——“如果当面直说,你辞职了怎么办?不开心了怎么办?......” 这些深层顾虑老板从未改变过,那这一杯酒能改变吗?老板无法直言,只能以干杯希望将话题就此打住。那些更“成熟”的同事,也许会暗笑高管这一做法幼稚或者笃定老板不可能改变。所以即使同样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沟通机会,他们也会选择沉默。我由此联想到,这正是企业生态中的“两面人”现象。


 那你设想培训现场是否也存在类似情形? 


首先,培训本身是公司安排的:公司要求参加,你能拒绝吗?一次缺席或许侥幸,但第二次你还敢不去吗?这会被视为什么态度?培训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一种“社畜仪式”。 


再者,你并不清楚培训机构的背景——他们与老板关系如何?很多内情你无从知晓。在此情境下,你能公然唱反调吗?不能。即使培训师与老板没有任何关系,如果你“拆台”,大家会如何看待你? 


多重压力之下,你深知要戴上“正确”的面具。老师所授内容必然与公司要求是契合的,甚至是用老板的话来说,老师的内容,你能说不对吗?甚至老师会经常拿出“哈佛理论”或“某大师观点”作为他一系列what 和why的佐证,因此哪怕你内心疑虑重重,你能公然提任何反对意见吗?


 如果你表达了不同看法,当你发言时,学员的目光瞬间聚焦于你,仿佛你制造了石破天惊的场面。这些同学本想维持表面的和谐舒适,你好我好大家好,培训课堂就可以这么过去了。结果你的“认真”打破了平衡——他们只关心何时下课、进度如何。你这么一问,下课还来得及吗?讲师随意敷衍两句后,你还可能继续追问吗?你对老师的信任已然破裂,后续问题自然不会再问了,其他同学也同样沉默,你逐渐融入这个“小社会”,变成“成熟”的“两面人”。 


学员最终发现最安全的生存法则是什么?在培训中,索性停止思考所学内容是否经得起推敲——不过是一场培训罢了。不动脑,便不会产生质疑(why not);一旦思考,麻烦与痛苦便接踵而至。下课时讲师鼓励实践:“大家要学会去用啊!”,台下齐声应和:“会!老师放心!” 然而这些承诺多半口是心非。此时,那尚未完全“成熟”的学员,本来怀着诸多问题,却见同学们仿佛毫无障碍,不禁自我怀疑:“我是不是太幼稚了?” 于是,他渐渐领悟了“规则”。等下次培训通知下达,他已了然于心:无法推脱时,如果有冠冕堂皇的“有用”借口就不去了;如果没有充分理由,必须出席,去了也不必多动脑子,能让自己happy一下就happy一下。如果无法happy,就埋头做点自己的事。即便有不同意见,与讲师打打哈哈应付过去即可,毕竟讲师也无法强迫你具体执行什么。 


那么,人在何种情境下才会真正产生“why not”?其态度必须是打开的,真正认真思考并有意愿实践。如果老师真的问:“你会怎么去用,具体行动计划给我!”——此刻你便面临考验:说真话还是假话?过往经验告诉你,说真话,讲师多半也只会与你打哈哈敷衍了事。而同学们更会抵触你的坦诚:倘若我将真实想法告诉讲师,老师把我的想法转述给大家,他们是否会视我为“慈不掌兵”、对公司目标缺乏决断力的领导者?这岂不影响未来晋升?这些皆是文化使然。


 培训实践就是在一次次的流程中,培养出了大量精于此道的“两面人”——从学员收到培训通知那一刻起,他内心的询问之门就已经关了。


 回到先前关于培训迁移三大因素(学员、学习设计与实施、组织)哪个杠杆效益最大的提问:在此类组织文化中,学习设计因素可能最大。 


原因在于,当前的学习设计从未真正尊重并鼓励学员暴露其“why not”。当“why not”不受尊重,学习效果必然微乎其微。哪怕学习设计能作出微小改变——开始允许并正视“why not”,学习效果将因激发深度讨论而立刻显现。设想你原计划讲授十个知识点,如果第一个点便引发激烈辩论——那这种情况太好了,也许剩下的就个点都不讲了。因此设计需具备灵活性。如果讲师有足够功力,引领学员将这一个核心点掰开揉碎、透彻辩论直至厘清,那么仅此一点便足以促成真正的行为改变。


13

小越越:有哪些具体的策略可以打破“培训两面人”现象?


朱力:

问题的核心在于:暴露是解决的前提


为什么卡点难以暴露?这涉及到学员个体、组织环境和讲师能力三方面的因素。

学员层面:学习习惯上易陷于“表面理解”,自认为“懂了”便止步,却缺乏深度思考与实践意愿,自然预见不到应用中的真实障碍。

组织层面:同侪压力与组织文化构成了无形的“枷锁”。如果质疑得到响应,勇气或许能递增;但如果遭遇沉默,或他人催促进度,质疑者便会敏感地察觉“是不是浪费大家时间了”。同侪一句“唉,就是个培训”的提醒,可能就浇灭了认真思考的火苗。

讲师层面:面对质疑,讲师可能急于维护权威、或者根本没听懂问题,或者隐约懂了但自知无力处理,于是倾向于“灭火”;或快速给出答案令对方“知难而退”;或将问题抛给群体:“大家怎么看?”;或边看手表边敷衍一句:“你说呢?”。这背后是讲师的时间压力与自身知识局限,本质是回避深度探讨。


这三重因素的叠加,使得学员的“why not”被深深掩盖。而只有那些真正投入学习、进行深度思考并打算付诸实践的人,才会敏锐地察觉到知识的矛盾或与现实的距离(就像老话说的“嫌货人才是买货人”)。如果组织不鼓励实践、不提供讨论资源,讲师没有能力引导深度对话,学员自己也浅尝辄止,这些卡点当然会被隐藏。


那么,如何打破这个困局?


我认为变革的起点在于讲师自身。讲师首先要做出改变。

必须对所授知识有真正深入的理解,主动向实践者学习,并通过课前访谈或需求研究,尽可能预判学员可能产生的疑问点;

在课堂上,讲师要善于观察学员的反应(表情、姿态),耐心倾听,敏锐捕捉困惑的信号,并且要有勇气将注意力聚焦在提出疑问的学员身上,即使这意味着暂时打乱原定节奏;

面对挑战,讲师需要真诚应对,不回避不敷衍;

讲师还必须设计基于真实场景的应用练习。这不仅能暴露实践中的卡点(即使本次无法完全解决,也为讲师优化后续内容提供了宝贵输入),也能促使讲师自身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


讲师率先改变意义很大:

减轻学员压力:在课堂小环境中营造相对安全的表达空间;

建立信任基础:学员能感受到讲师的真诚、专业和开放态度,觉得“至少他愿意讨论”;

撬动文化改变:当深入的讨论展现出价值——比如发现自己“其实也没真懂”,或者发现“实践需要变通”,课堂的固有文化便开始松动,激励更多学员参与进来;

重塑讲师角色:讲师不再是一个“独唱者”,而是学会学会调动和指挥大家,利用群体智慧来化解压力,从而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讲师更有信心引导深入探讨,学员更敢于暴露卡点,课堂价值提升,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组织文化的转变。


因此,回到之前关于培训迁移三因素(学员、学习设计与实施、组织)哪个杠杆效益更大的问题,在当前普遍抑制“why not”的组织文化背景下,我认为撬动“培训设计与实施”环节,特别是讲师能力提升和课堂机制设计,是打破“两面人”现象、激发真实学习与行为改变最有效的杠杆。一切的改变,必须从课堂开始。


版权所有 © 2011 竞越顾问公司 粤ICP备05137830号

内容中心

400-820-5195

在线咨询

400-820-5195

联系我们

400-820-5195

微信咨询

年度课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