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24
小越越:当学员面临"顺应"挑战时,除了教学设计本身,企业或甲方需要做怎样的改变?
朱力:
理解学员的“顺应”困境,需要深入认知“同化”、“顺应”与“认知结构”的关系:个体基于过往经验获得了一系列认知,形成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并衍生出维护该结构的信念体系,进而影响其对新信息的接纳态度。当新信息契合现有认知结构时,个体会容纳吸收,从而强化原有结构,这个过程就是“同化”。比如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有强大的文化同化力。“同化”过程相对容易,很多老师不停地以“同化”弱化学员感受信息的冲突,虽然获得了很好的课堂反馈,但学员的学习深度有限。
“顺应”则意味着认知结构自身的扩展与变革——以更具弹性的框架容纳矛盾信息,实现“一变万变”。其难度在于:认知结构稳定性随着年龄、经验增长而增强,维护信念愈加坚定。“活到老、学到老”的难度就在于此。“顺应”需要个体直面认知冲突,经历深度而耐心的重构学习。在此过程中,精心设计的学习体验与深谙学员心理的引导者至关重要:干预需把握精准时机——过度刺激易引发抗拒,刺激不足则错失良机。此外,内容选择、脚手架搭建(支持强度需恰到好处)以及帮助学员发现旧知识新的意义,逐步建立起对“顺应”的信心和意愿,从而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和内驱力。
还有更多的具体的因素和机制,我在这里很难一一去讨论,希望做培训组织和培训实施的同仁能够实现以下转变:
认知层面:要认识到没有顺应就没有深度学习,长期回避顺应将固化认知结构,削弱学习能力,最终损害组织学习文化。
资源投入:应创造支持深度学习的条件,摒弃“内容相同即效果等同”的误区,学习过程的质量,如是否促发顺应才是关键差异所在。
专业选择: 有效促发顺应需仰赖高水平学习专家,而非仅传递内容者。当前大量无效培训恰是反面例证:其强化了同化模式,助长了“无需深度顺应”的信念,助推短平快学习,恶性循环下使顺应愈发艰难。
小越越:您提到实现学以致用,培训从业者需要大的转变,一个是变革观念,一个是用不擅长的教学方式。那这种转变对培训从业者提出了哪些新能力的要求呢?
朱力:
实现学以致用,必然要求培训以迁移为导向,这将对讲师的能力与观念产生深刻变革。
观念层面, 要从传统的“teaching”转向真正的“learning”,从泛泛学习转向建构式学习。这意味着讲师必须重视情境构建、推动学员意义建构、促进社会化交互。这一观念转变的核心在于:讲师须从“知识的给予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更深层的变化在于,讲师必须学会调动集体智慧,而非仅凭一己之力。这并非简单的“引导”,而是促进学员共同参与,使知识的深度与应用场景在课堂中更早、更丰富地展开——当学员A提出应用中的困难、学员B补充另一种困境、学员C和D贡献不同场景时,通过这种社会化学习,应用的案例在课堂上得以多元呈现,“why not”得以自然浮现。因此,教学的主宰者、实施者及关键点都需要重构,核心是创造真实的建构式学习。
操作层面, 讲师需掌握新技能:
精于构建经验: 与其耗费心力设计引导性提问,不如创造引发真实体验的场景与经历。沙盘模拟广受欢迎正是因为其本质是“经历”,赋予学员多样体验与自主构建空间的可能。但需要警惕:若讲师仅将其视为游戏,未促成社会化交互,或因自身知识深度不足无法在学员经验涌现时有效促动,便错失了建构意义的机会。这要求讲师具备强大的经验转化与意义建构支持能力。
聚焦个体化关注: 讲师需要从关注整体转向关注个体,具备群体教练能力。教练本质是个体化的,而培训是一对多,这构成核心矛盾。新能力要求讲师:
首先掌握基础教练技能:识别个体困境、设定阶段性目标、提供恰当支持;
进而学习在课堂环境中,如何同时或几乎同步地对多个学员进行此起彼伏的个性化辅导。这是极具挑战的转变。
因此,观念要变,技能要变,但观念改变是根基。从业者无需过度焦虑,我们需要首先透彻理解并认同这些观念转变的本质,能力的迭代方能随之深化并持续精进。
小越越:您认为 AI 技术能否帮助解决迁移的难题,还是会加剧干货化的倾向?
朱力:
探讨AI对培训迁移的影响,需首先明确讨论对象。当前热议的AI(如ChatGPT、DeepSeek等生成式对话系统),其核心能力在于快速调用知识库、回应具体问题,并具备一定的概括、总结与分析能力。然而,培训迁移目标的实现涉及三大领域:
认知领域(Cognitive Domain): 涵盖知识获取、应用、分析、评价与综合,即依赖思维处理的信息。生成式AI在此领域作用显著,能加速知识的传递与初步理解。
情感领域(Affective Domain): 包含情绪接受、反应与内化(如感知并调节自身情绪、理解他人情感)。此领域涉及生理与心理反应),是洞察学员理解与接纳程度的关键,目前AI无法直接介入。
动作技能领域(Psychomotor Domain): 涉及身体、语言及外显技巧的习得。此领域依赖反复实践与身体反馈,AI同样无法替代。
因此,生成式AI主要作用于认知领域,无法解决情感与动作技能领域的迁移难题。 其在认知领域的价值体现在:学员可随时将现实问题输入系统,获取结构化知识并与之探讨深化理解。但需注意:学员运用AI的效率高度依赖其提问能力及解读反馈的元认知水平。这一转变要求培训重心从教授具体知识“套路”,转向培养学员驾驭AI工具的元能力——即提升其元认知、元学习及学习策略水平,从而赋能学员自主、高效地运用AI技术。
另一方面,情感领域(Affective Domain)与动作技能领域(Psychomotor Domain)目前仍是AI无法触及的范畴。情感领域的关键在于个体接受意念、调整认知结构及理解他人时产生的内在情绪反应。这些生理与心理反应是洞察学员实时理解度与接受度的关键窗口,使讲师能动态调整教学。此过程绝非人机对话可替代,而需依赖人体传感数据反馈给讲师——虽然此类传感数据未来或可通过AI整合为讲师提供更精准的学员状态分析,但目前技术尚未成熟。需明确的是:当前热议的“AI对培训的影响”,实质是“生成式对话系统”的影响。
更深层看,情感反应本身是驱动认知结构做顺应性改变的引擎。例如,使学员切身感知其语言表达对他人如同伴参与度、顾客感受的即时影响——此过程可借助具身化刺激实现。
我们说“身体是万物的尺度”,当个体通过“具身化”刺激接收到特定意念或情绪的强烈信号时,其认知结构顺应的进程将被加快。以“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为例:当这句符号化的格言转化为个体可感受的生理变化,如血压升高、心跳加速、体感压力,其在情感层面(Affective Domain) 的认同与内化便会更为快速而真切,从而提升了认知重构与培训的有效性。
因此,未来AI技术的深化发展,必将指向更强烈的个性化与具身化赋能——通过创造穿透性的场景,从而实质性改变个体的认知结构顺应过程。
总结而言,当我们在说AI对培训的影响,实际上是指生成式对话系统对培训的影响。而广义AI技术的潜力远不止于此——其未来对培训的变革性影响,最重要的是个性化深化(精准响应高度个体化的“why not”应用卡点,其重要性远超基础知识的“what”与“why”)与具身化赋能(通过多感官通道刺激创造沉浸式体验,使知识内化更高效,从而大幅提升培训效能)。
反观当前的生成式对话系统,其核心价值在于优化认知领域的知识传递效率,尤其在提供个性化知识及解决符号化认知问题方面比较有作用。然而,这也对学员提出了更高要求:驾驭此类工具的效率与效果,极度依赖其元认知、元学习及学习策略的能力水平。
综上所述,生成式对话系统在认知领域的应用,不仅将催化个性化学习内容的需求增长,更将深刻倒逼培训内容重心向学员元能力的系统性培养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