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23
主会场演讲
本次演讲中,朱力老师从认知科学的角度,阐述了如何用“真学习”来应对培训面临的“干货化”问题:只有重构学员的认知图式,培训才有可能让学员形成自觉的行为,而单纯灌输知识、技能或态度(ASK)都无法达成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演讲中,朱力老师直击当前培训行业的痛点——追求“干货”速成与新方法噱头,却收效甚微。他从认知科学视角提出,唯有聚焦“真学习”,通过具身化(Embodiment) 促成学员“接地”的认知图式(Schema) 重构,才能实现行为的自觉改变和知识的有效迁移,真正解决“学以致用”难题。“接地”在此指学习必须深深扎根于具身体验与实际情境,而非悬浮于抽象符号。
朱力老师开篇即指出,层出不穷的培训技术与方法革新,常描绘出解决一切问题的幻象。它们声势浩大,引发从业者焦虑与盲从,却因缺乏认知科学根基而“无疾而终”。其本质是“创新有余,研究不足”,以新奇方法论掩盖学习深度的缺失。许多违背认知原理的“新技术”注定失效。更关键的是,面对企业对培训效果的质疑,从业者往往急于追求表面“见效”,却忽略了“学以致用”的前提——高质量的、“接地”的“学好”与“学透”。他强调,遵循认知规律,特别是具身化的学习路径,是学好、学透的唯一途径,呼吁行业“停止追捧华而不实的新方法,回归认知科学这一坚实根基”。
朱力老师剖析了传统ASK模型(知识、技能、态度)的局限:即便学员“知道”、“会做”甚至“认同”,在复杂陌生情境中仍无法自觉恰当地运用所学。其根本原因在于ASK未能触及驱动认知与行为的核心——认知图式(Schema)。认知图式是组织、解释和预测经验的心理框架,其有效构建必须“接地”——即紧密联系具身经验。图式具有四大特征:
1. 结构化网络:整合相关知识、技能、态度及具身经验,形成复杂系统。
2. 自动化调用:无意识指导认知全过程。
3. 预测与主动构建:基于接地的经验预判情境,并主动搜寻信息强化自身逻辑。
4. 决定认知全过程:如同“滤镜”,决定我们关注什么、如何理解、记住什么及如何行动。
朱力老师通过案例阐明图式差异带来的行为鸿沟,其根源在于图式是否“接地”于真实体验:
领导风格案例:多数人仅掌握碎片化知识(如定义、元素),未能形成关联组织氛围、结构、战略的整体图式,关键在于缺乏在真实管理压力下的具身经验,导致知识无法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Costco客服案例:面对投诉,持“商品交易图式”的客服仅关注利益补偿(性价比最大化、成本控制);而持“关系建立图式”的客服则能感知客户“决策自尊受损”和“信任危机”,其行动核心是“重建信心与信任”。这两种图式的差异,源于客服对客户互动本质的具身化理解深度不同。在旧图式未改变(即未通过新体验“接地”)的前提下,单纯培训技能、规则、知识往往短效甚至无效;而图式的转变则能事半功倍。
朱力老师强调,现实场景极少有“学完即用”的模板,更多是应对未知问题。在复杂环境中,“图式”是迁移能力的核心——它能自动化调用,减轻认知负担,快速响应不确定性。构建强大、“接地”的认知图式的唯一路径是“真学习”:即通过具身化的实践,透彻理解知识本质,形成正确观念,编织观念网络,最终形成能自动调用、预测和构建的心理工具。
培训的核心应是诊断并改变学员的认知图式。追求短平快的“干货化”培训与此背道而驰,常导致两种脱离“接地”要求的认知困境:
具象囚笼:过度依赖具体、形象化的感官信息,缺乏抽象概括(未能上行)。
符号悬空:堆砌大量抽象概念(如“领导风格”、“客户中心”),却缺乏具身经验支撑。例如:设计师懂人性化理论却未体验“戴粗手套开瓶的笨拙感”;学生背诵“中通外直”却未见过莲茎,熟记“香远益清”却未尝荷香。这种符号系统(抽象概念)与具象系统(身体经验)的断裂,使学习流于表面,无法“接地”。
朱力老师进一步指出当前“案例教学”的陷阱:简化案例缺乏真实情境的复杂性与情绪张力(如决策者的内疚、好胜心),无法提供有效的具身化体验,易使学员陷入“上帝视角”批判,强化评判他人而非通过接地体验改变自身图式的倾向。
他提出重构有效、“接地”的认知图式的关键在于以“具身化”打通“具象”与“符号”的双向路径:
上行路径(具象→符号):从具身化经验(如沙盘操作、产品体验、角色扮演)中提炼抽象概念。例如,在商业沙盘中亲历产能失误、贷款偏差的真实压力与挫败感,抽象出“战略取舍”、“流程权责”等原则,避免知识悬浮于空洞理论。
下行路径(符号→具象):将概念应用于新的、具身化的情境。如将“愿景领导”理论置于模拟的市场攻坚决策中,通过分析数据、承受风险压力、体验团队互动的张力,身体力行地体会愿景如何转化为团队行动。
“具身化”是实现“接地”学习的核心机制与必经之路——它通过身体的直接参与、感知和互动,获取情境的丰富细节,深化理解,增强记忆,为抽象符号赋予实感根基,使学习真正“落地”。例如,沙盘教学构建高仿真情境,迫使学员将“领导风格”、“组织氛围”等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身化的行动决策。学员在动态场景中亲身直面数据风险、资源冲突与真实情绪(焦虑、争执)。当概念脱离实际(如权责混乱导致产能闲置),沙盘立即以业绩崩盘等连锁后果具身化地反馈给学员,暴露符号悬空弊端,倒逼学员在具身的试错中重塑“接地”的认知图式。因此,具身化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接地”的体验重塑学习者自身,而非填装知识使其评判他人。
面对“干货化”与盲目求新的困境,朱力老师旗帜鲜明地主张:“与其覆盖十个悬空的知识点,不如通过具身化深度锤炼一个‘接地’的核心能力。”
演讲最后,他发出有力宣言:“学习不能简化,要么不学,要学就要‘接地’地学透。” 唯有通过具身化实现“接地”的学习,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真正的行为改变和在复杂情境下的有效迁移,让培训产生实实在在的回报。